在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,农民作为主体之一,正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构建着自己的新生活。新农民借力新科技,正在改变“背朝黄土面朝天”的传统种植方式。
农博园内的无土栽培区作为现代农业新科技的典范,一直受到农民的关注。在水中生长的马铃薯、无纺布上的豆芽菜以及管道中生长的甜菜,无不让参观者心生感慨。
张景林是通化县的农民,一家人侍弄着20栋大棚的瓜果、蔬菜。每年农博会,他都会来买各种菜籽、学习新技术。“通化盛产山菜,一些特别的山菜价格不菲,只是它们多数无法在大棚的土壤中生长,所以,我今年特意来看看无土栽培,想回去试试。”张景林说。展馆负责人赵寒冬告诉他,无土栽培作为一项新的现代农业技术,具备许多优点,发展潜力很大。但是由于现阶段无土栽培技术设备要求极高,更多应用在观赏农业中。赵寒冬的解答,让张景林更加兴奋,观赏农业正是他在尝试的一个方向。
我省农民品牌意识逐渐觉醒,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打造自品牌。
农博会上,“史四懒汉甜瓜”的招牌十分显眼,九台市农民史占才在展位前张罗着让来往行人歇脚品尝。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,史占才认识到,只有规模种植,打品牌战,未来的路才能走得长远。几年前,他与村里几个种瓜大户联手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。合作社不仅自己种瓜,还为附近农民提供从种子、农药、配肥、种植等“一条龙”式技术服务指导。
史占才的新思维不仅体现在他的科技种植和"一条龙"服务上,更体现在他对品牌的认识和对互联网的利用。他注册了合作社的网络商标品牌和实地注册商标,创立了合作社网站,利用微信宣传卖瓜……在互联网模式带动下,他的合作社每年个人创收达数十万元。
现代化的生产方式、耕作方式,特别是开厂、办企业、搞服务等,大大超出了农民的传统经验,然而这正是我省新农民的新追求。
梅河市农民姜成武由一个普通农民到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、成立大米加工厂,再到有自己的大米品牌,经历了三个年头。他说:“想把地种好,用老思维不行。这几年,每年农闲时,他都要出去学习,学习新种植方式和企业管理,学习如何打品牌,搞服务。”姜成武的大米,只需要打个电话,或者网上订购就可以坐等送货上门。
自我改造、自我完善、自我提升,我省农民新思维正变为财富、生产力和可观的现实图景。
(来源:中国吉林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