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言道,人心都是肉长的。每当看到那些因森林大火献出生命的烈士、因自然灾害导致家园被毁的受难者、贫困地区在简陋教室内学习的孩子……虽是陌生,但也会牵动人们那颗恻隐之心。“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”体现出人性之善,心有大爱的精神力量。
日前,一则“G521女子高铁野蛮拒绝查票,乘务员被骂趴在座位上哭”的视频在网络上广受关注,并引发网友热议。人们纷纷表示出对乘务员的同情,但“人心向善,善从何为”亦似乎透过这面镜子再次带来诸多反思。
“善”不能停留于心,更在于行动。古人云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。善恶皆在一念间。步入新时代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了更高的追求,而“守善”于己,“施善”于人,更是巩固、推动美好生活向前迈进的关键。如辱骂乘务员这种不文明、不道德行为,列车上霸座、脱鞋等,应该说,首先影响到的就是其他旅客的出行体验,公共场所他人为先,这是一种美德,也是一个人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营造社会美好和谐环境的源泉。
“善”似朵玫瑰,给予他人自有香残留。还记得曾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,大致意思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因多次逃票,毕业后求职连招拒绝,最后他向经理寻求解释,一句“你不尊重规则,不值得信任”,让其无言以对。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为人之根本,只有多行善举,社会才会给予你认同。文明出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和行为要求,礼貌与微笑相伴,善举与友爱相随,这样的出行环境,不仅能够增加他人的旅途体验,也能够为自己带来幸福感和愉悦感。
“善”似一阵春风,轻微拂过亦可温暖大地。一次乘坐高铁偶然听到一位阿姨对着列车上的保洁员说了句“我可不舍得自己闺女干这个”,便帮忙撑开垃圾袋。起初还以为她们是母女,经过观察才发现,她们并不相识。对于这样的“理解”,简单之举,却流露出最令人暖心的温度。一段旅途,让彼此陌生的人,相识相伴;一声问候,莫过于此类“你是我的亲人”。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这位阿姨化“索取”为“给予”,将那些服务者视为自己的亲人看待,即便旅客在遥远,势必也会有如家的感觉。
“善人者,人亦善之”。让社会少些隔阂,多分暖意,需要你我他共同携手,从自己做起、从身边做起,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宽容、学会关爱,用实际行动为构建更加美好幸福的社会环境助力。宋文强
(来源:)